淋巴瘤非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基本原理及特点有哪些?
文章来源:WU
发布日期:2021-11-20
点击次数:(1381)次
1、淋巴瘤“非清髓性"或“减低毒性”预处理方案
该方案是基于目前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强烈放、化疗预处理方法,常伴有许多治疗相关毒副作用,影响肝、肾、胃肠等的生理功能,使一些患者难以耐受,不能进行相应移植治疗,而限制于较年轻、条件适应的患者。同时观察到,即使采用常规强烈的放、化疗预处理,在某些血液肿瘤患者也未能达到彻底清除恶性肿瘤克隆的效果,终致病情复发。目前临床实践认为,HSCT 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免疫效应细胞介导的移植物抗白血病或抗肿瘤效应而达到治疗作用的,移植物可能在骨髓中形成造血细胞嵌合体。故选择低剂量、低毒的化疗药物和免疫抑制剂,或低剂量的全身照射等组成相对毒副作用较弱的,即所谓“非清髓性"或“减低毒性”预处理方案,对患者进行HSCT治疗,在产生免疫抑制作用的同时,避免强烈放、化疗预处理的毒副作用。与常规强烈放、化疗预处理比较,“非清髓性"预处理方案对患者的骨髓抑制较轻,其目的不是彻底清除体内肿瘤细胞,而是获得一定程度的免疫抑制,防止宿主排斥移植物。其优点是用药或照射剂量低,毒副作用较弱,减少机体损伤及细胞因子释放,降低GVHD发生的危险性,扩大目前异基因HSCT的年龄限制,选择不适于常规强烈放、化疗预处理的高龄,体弱或伴有某种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治疗,拓宽移植适应证。
在临床治疗中,经预处理使患者的免疫系统受到抑制,然后移植HLA相合或部分相合的骨髓或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供者移植物获有效植入后,通过介导免疫反应逐步增加GVL或GVT作用,对受体肿瘤细胞进行攻击,从而逐渐清除体内残留的肿瘤细胞。植入的供者造血细胞初步形成混合嵌合体(mixedchimerism,MC),稳定植入后逐步形成完全供者嵌合体( complete donor chimerism,CDC),取代患者的造血细胞,重建供者型正常造血或嵌合体造血。
2、非清髓移植(NST),减低强度的移植和清髓移植的区别
非清髓移植(NST),减低强度的移植和清髓移植的区别见图8-1(引自Thomas造血干细胞移植,第三版),它们在免疫抑制剂及清髓性化疗药物的应用上有所不同。NST和减低强度的移植是对传统异基因移植的发展和改进,其共同特点是预处理方案不同,明显低于清髓方案;预处理减低后导致其植入方式不同,通过增加免疫抑制剂帮助受者形成混合性嵌合体,再进一步地完全植入。由于预处理减弱,其抗肿瘤作用也相应减弱,需要通过DLI等手段进一步地抗肿瘤,防止复发。
一般情况下淋巴瘤患者的治疗通常是给予大剂量的放、化疗后进行Auto-SCT但部分患者常在移植后复发,此时可选择Allo-SCT;但如果选择传统的清髓移植,由于处理方案较强,常有30%的患者发生移植相关的各种并发症,且多在第Ⅰ年发生,移植相关的高死亡率抵消了其抗肿瘤作用;患者的无病生存率并没有显著增加;对于部分年龄超过50岁的患者或采用无关供者干细胞移植者,移植相关的死亡率可高达20%~40%;故而临床上通常选择50岁以下一般状况较好的患者。但大多数淋巴瘤患者发病时年龄较大,常有多种合并症,不能进行这种传统意义上的清髓移植;因而这种毒性相对较低的NST在年龄超过50岁,或合并有心、肝、肾功能异常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NST降低了预处理强度,加强了免疫抑制,在保证移植物顺利植入的情况下,缩短了移植后骨髓抑制的时间,骨髓抑制的程度较轻, 造血功能恢复快(可不出现粒缺,移植后血小板恢复迅速,可减少或不必成份输血),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影响相对较小,能更有效地清除肿瘤细胞,花费相对减少,住院时间相对缩短,甚至无需住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