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的播散和转移的方式有哪些?(二)
文章来源:WU
发布日期:2021-08-20
点击次数:(1220)次
3、食管癌扩散——淋巴结转移
淋巴结转移是食管癌常见的转移方式,其侵袭淋巴结的步骤包括:在周围间隙中浸润生长的食管癌细胞与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粘连,穿过内皮细胞间的临时裂隙,在淋巴管内存活并被转运到达淋巴结后,在淋巴结边缘窦停留增生,进而粘连并穿过窦内皮细胞和基底膜进入淋巴结实质内生长。
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一般首先发生于黏膜下淋巴管,后经肌层到达与肿瘤部位相应的淋巴结,其转移部位与肿瘤的发生部位和淋巴引流的方向密切相关。上段食管癌一般侵犯相应部位的食管旁、喉后、颈深和锁骨上淋巴结,亦可向下逆行转移至腹腔淋巴结。体检时可在胸锁乳突肌下端与前斜角肌交汇处触及肿大淋巴结。而当转移淋巴结压迫喉返神经时,患者可出现声音嘶哑等症状。中段食管癌常转移到相应部位的食管旁、肺门、支气管分叉和气管隆突下等处淋巴结,亦可向上侵犯颈部淋巴结,向下累及贲门周围及胃左动脉旁淋巴结。下段食管癌常转移至相应部位的食管旁、贲门旁、胃左动脉旁及腹腔等淋巴结,偶可转移至上纵隔及颈部淋巴结。无论上、中、下段食管癌,除向上转移至锁骨上淋巴结外,均可逆行转移至腹腔淋巴结。手术切除食管癌标本中约40%患者发现淋巴结转移。尸检材料报道,淋巴结转移率高达近80%。食管癌常见淋巴结转移依次为;纵隔淋巴结,腹部淋巴结及颈部淋巴结。此外尚有约1/4食管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是跳跃式,即肿瘤部位局部淋巴结阴性,而远隔部位淋巴结却出现转移。
4、食管癌扩散——血道转移
血道转移是指在周围间质中浸润的食管癌细胞穿过血管内皮细胞间隙,在血管内形成癌栓,不断进入血循环的肿瘤细胞经血流到达另一组织后,在后者毛细血管内停留,再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粘连,穿过血管壁,粘连侵袭基底膜,进入周围间隙继续增生,此时基质中的血管长入肿瘤组织,形成转移性肿瘤。在大多数情况下,肿瘤细胞多沿正常血流进入器官,由于肝脏和肺组织分别是人体门静脉血和腔静脉血回流的终点站,因此肝脏和肺组织是肿瘤转移的常见部位。血道转移多在被转移的器官中形成多个体积大致相同的球形结节,此结节常在器官的边缘部位生长,当位于器官被膜下的转移瘤因中心部位缺血坏死而塌陷时,形成凹陷,称为“脐凹”。“脐凹”是转移瘤的特征之一。
血道转移也可由淋巴结转移发展而来,淋巴结中的转移瘤可通过穿透淋巴结内的小血管壁进入小血管发生血道转移;也可通过淋巴结内存在的淋巴管和小静脉的交通发生;另外,肿瘤细胞可经胸导管淋巴回流进入血循环发生血道转移,因此食管癌血道转移的发生常晚于淋巴结转移。
食管癌的血道转移一般发生较晚,多属晚期病例。虽然食管癌黏膜下层有丰富的管壁静脉丛,且食管外周及附近均有大静脉,但血道转移的发生率仍低于淋巴结转移。在食管癌局部并发症死亡患者中,约1/3病例尸检时未见血道转移。在1 535例食管癌尸检报告中,有38%病例既无淋巴转移又无血行转移。血行转移的常见部位依次为:肝脏、肺与胸膜、骨、肾脏、大网膜与腹膜、肾上腺等。
肿瘤的转移是一个令人关注的事实,每位食管癌患者的转移途径不同,表现各异,处理也不尽相同,掌握肿瘤的转移规律,对临床实践具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