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北京,蝉鸣渐起,北京朝阳区的王某领却觉得浑身发冷。半个月来,他常常下意识地摸向右侧颈部,那处高高隆起而且天变大的肿块,带来的隐痛感,蔓延了整个脖颈。
几十年来,这位54岁的汉子,从没向谁低过头,此刻却被喉咙里的肿物彻底降服,呼吸困难,喝水时会呛咳,吃饭时总觉得有异物堵着,连说话都含含糊糊的,仿佛生命的能量正在一丝丝消逝。
2025年6月18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出具的CT报告,像一份冰冷的判决书摆在面前:口咽右侧壁及右侧腭扁桃体区占位,恶性病变可能性大;右侧颈部淋巴结肿大,转移?
医生建议他立刻做穿刺活检,准备后续跟进的放化疗。王某领盯着报告上“恶性病变”的字眼,只觉得天旋地转,“我宁死也不做穿刺放化疗!” 他把报告攥得发皱,指节泛白,声音带着决绝的颤抖。
就在王某领陷入绝望之际,一位相交多年的老友找到了他。老友拍着他的肩膀说:“千万别钻牛角尖,谁都怕生病,但不能讳疾忌医。你不想放化疗,咱可以找中医!”老友语气愈发恳切地劝慰道,“你去河南焦作,找一个叫张中海的老中医,他可是中医治疗恶性病的泰斗,我邻居就是在他那儿看好的!”这番话,让王某领重新看到了黑暗里的一道微光。
2025年6月20日,王某领带着简单的行李,来到焦作中海中医肿瘤医院。
此时,他颈部肿大的淋巴结,已有馒头大小,咽喉处有一处鸡蛋般大小的肿物,喝水吃饭都呛得慌。肿瘤病专家张中海大夫,耐心、仔细地查看检查报告后,温和地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咱们一步一步来。穿刺活检,能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病情,对你的治疗有好处。”或许是张大夫的从容,让他放下了戒备,执拗的王某领终于点头同意做活检。
2025年6月24日,病理报告出来了: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拿到报告的那一刻,王某领的手,止不住地发抖。张中海大夫拍了拍他的手背说:“别害怕,在中医看来,这不过是痰瘀互结的顽疾,只要找对方法,就能慢慢化解。”
张大夫分析道:“此病属痰核、恶核。你常年工作繁忙,饮食不规律,脾胃早就亏空了;加之年过五十,肾气渐衰,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痰浊内生。而痰浊日久会阻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痰瘀互结,便形成了颈部和咽喉部的肿块。”他指着王某领的颈部说:“你这病不是两天形成的,是常年积累的结果。治疗不能急功近利,得慢慢调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根据王某领的病情,张大夫用药以“化痰散结、益气健脾”"为主,选用半夏、陈皮、茯苓等化痰祛湿之药,以除已成之痰;用黄芪、党参、白术等健脾益气之品,以杜生痰之源。同时,大夫还根据“治痰先治气,气顺痰自消”的理论,加入桔梗、枳壳等理气之药,让气机调畅,痰浊自能消散;并辅以艾灸以温中理气,调理气机(取穴神阙,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取涌泉穴以激发肾气,恢复元气);中药熏洗足背,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络;深部热疗(上腹部)以扶助正气,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同时抑制邪气的发展。
“张大夫,你看,才用药7天,我就感觉那“鸡蛋”好像小了点!" 王某领兴奋地比划着,“喉咙里的东西,没那么挡得慌了,喝水也不怎么呛了。”张大夫笑着给他诊脉:“这说明药开始起效了,但千万别掉以轻心,得坚持服药。”
就这样,张大夫根据他的病情变化,随时调整药方,王某领每天按时喝药、做治疗,坚持20天后,他的咽喉部肿块已经消失,颈部淋巴结肿大也不见了。他激动得热泪盈眶,端起桌上的水杯,喝了一大口,再也没有呛咳的感觉,“太神奇了... ... 真的太神奇了!是中医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是您让我明白,再难治的病,只要找对路、有信心,就有希望。我得好好活着,才能不辜负这份恩情。”他紧紧握住张大夫的手,泪水顺着脸颊往下淌,千言万语都堵在喉咙里,他说:“最后只化作一句哽咽的谢谢”。
从绝望到重生,王某领的经历,生动诠释了“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中医智慧。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就像一棵大树,枝叶出了问题,根源可能在根系。因此,治疗疾病不能只盯着局部的肿块,而要从整体出发,调整全身的功能状态,让气血顺畅、阴阳平衡,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下一篇:没有了
2025-09-10
二十天:淋巴瘤患者从绝望到重生的中医救赎之路2025-09-04
78岁老人,双癌缠身,用药20天,何以奏效?2025-09-05
中医不是慢郎中:选对医、用对药,确实能力挽狂澜!2025-08-27
从水米不进到能吃面条:66岁食道癌患者的中医救命路2025-08-20
中药+降糖疗法:抗癌双盾,克敌制胜舌癌放化疗后遗症!2025-08-19
舌癌康复记:从有口难言到口若悬河的奇崛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