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咨询:17739521333 工作时间:9:00-18:00
  
首页>>肿瘤百科>>咽喉癌

端粒酶在口腔肿瘤研究中的应用意义

文章来源:张 发布日期:2021-11-18 点击次数:(575)次
    近年来,口腔肿瘤发病呈上升趋势,有关口腔黏膜癌变机制及癌变潜能的研究成为口腔科学的重要课题之一。端粒酶的发现是迄今为止最具有人体肿瘤特异性和敏感性的分子标志物。口腔白斑(oral leukoplakia,OLK)被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定义为癌前病变,其癌变率为7%〜15%,非均质性白斑癌变率高达14%〜50%。目前,中外 学者多提倡将癌变过程的生物学标志物作为替代性终点生物标志,这些生物标志的改变多发 生在癌变早期,又与浸润性癌密切相关,用于判断癌变进展。
 

 
    在高等生物细胞中,除生殖细胞和少数造血干细胞外,绝大多数正常体细胞中,端粒酶均处于失活状态,而在不同组织的恶性肿瘤中,几乎都可以检测到端粒酶活性。

    端粒酶抑制剂用于肿瘤治疗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肿瘤治疗的理想靶点是寻找肿瘤生长必需而又不存在于正常细胞的细胞成分。研究表明端粒酶活性检测阳性率在口腔鳞状细胞癌达75. 67%,而在良性肿瘤和正常组织中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仅9. 61%,使得端粒酶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目前,抗端粒酶治疗主要有以下两方面:①基因治疗。Feng等研究发现端粒酶RN A (human telomerase RNA,hTR)可抑制恶性肿瘤细胞端粒酶并导致细胞死亡。用 反义hTR转染人HeLa细胞,发现端粒DNA丢失,并且在增殖23〜26个周期以后细胞开始死亡。②逆转录酶抑制剂。端粒酶是一种逆转录酶,因此逆转录酶抑制剂可能作为抗肿瘤药 而利用。Yegomv等发现逆转录酶抑制剂齐多夫定可抑制端粒酶功能。由此可见,抑制端粒 酶可能成为有发展前途的肿瘤治疗手段。另外,由于人类肿瘤细胞端粒的稳定90%由端粒酶 介导,但是仍有约10%是非端粒酶介导,后者限制了端粒酶抑制剂的应用。因此,利用药物或 其他手段抑制端粒酶活性治疗肿瘤有待研究。

 

    在1994年Christopher等研究卵巢癌发现端粒酶活性后,端粒-端粒酶与癌变关系备受关 注。人端粒酶 RNA 基因和催化蛋白基因(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hTRT)的 新近分离,使端粒酶与癌生物学特性研究提高到基因水平的新阶段。1994年Kim等人率先创立Trap-PCR法检测400多例来源于12种不同组织的肿瘤,肿瘤组织的端粒酶活性高于肿瘤周围组织端粒酶活性。近来,较多实验室运用端粒酶hTR基因作为端粒酶活化指标检测肿瘤组织取得了相似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