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
文章来源:张
发布日期:2022-09-21
点击次数:(352)次
头痛是颅内肿瘤患者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早期的头痛可以是阵发性的,症状一般较轻,多发生在凌晨四五点钟,往往是在熟睡中被痛醒,睡得越熟,痛得越重。起床活动后至清晨八九点钟头痛逐渐减轻以至消失,故称为“清晨头痛”,此为脑肿瘤所特有的一大征兆。
这种“清晨头痛”的发生机制是由于脑肿瘤使正常的脑脊液循环发生部分梗阻,尤其是在安睡后其流动更慢,形成短暂性的脑积水而出现剧烈头痛并被痛醒。起床活动后可促使脑脊液循环加快,故可使头痛得以缓解。患者在低头、咳嗽、用力、排便等动作时往往会出现症状加重,相对于坐位或者站立后症状减轻。进一步发展为持久性、进行性疼痛,性质可为搏动性钝痛、胀痛或压迫痛、裂开样痛。
肿瘤所引发的头痛一般难以确切定位,多在前额部、双颞部或后枕部,疼痛的部位与肿瘤的部位并不一致。但是,仔细问诊患者疼痛的细节可以对定位具有提示的意义。一般局限性头痛对脑肿瘤可能有定位意义,头痛侧通常提示为肿瘤侧。幕上肿瘤出现视盘水肿前所引发的头痛一般起于患侧,患者可以明确地指出疼痛的区域,头痛一般位于两耳间连线前部区域或前额部;当颅内压增高后,头痛则累及整个头部。
不同部位的肿瘤可以对应产生不同的疼痛部位,具有一定的定位提示作用,如大脑凸面肿瘤可以伴有局限性的头痛和局部叩击痛﹔蝶鞍内肿瘤可以出现眼球后或双颞侧头痛;脑室系统肿瘤可以出现随着体位变化的阵发性头痛或者渐进性头痛,部分头痛不会因为使用降低颅内压力药物而缓解﹔发作性头痛见于脑室内及脑室周围肿瘤,表现为剧烈头痛在数秒内达高峰,持续数分钟至1h,之后很快缓解。第三脑室胶质样囊肿常典型表现为这种发作性头痛,Monro孔处脑脊液通路阻塞和脑积水是可能的机制。脑实质肿瘤、颅咽管瘤、松果体瘤及小脑肿瘤等也可有同样的发作。头痛患者可以形成特定的强迫体位。
颅后窝肿瘤引发的头痛一般出现较早,程度可以相当剧烈,多位于两耳间连线后部或后头部,也可以向枕颈部、眶额部放射。小儿颅缝未关闭,老年人伴有脑萎缩时,颅腔的扩展可以使得头痛症状变得不明显。生长迅速的肿瘤,头痛出现早且剧烈,生长缓慢的脑肿瘤头痛出现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