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咨询:17739521333 工作时间:9:00-18:00
  
主页 > 康复案例 > 案例文章 > 卵巢癌 >

从破溃恶臭到创面新生:49岁乳腺癌患者的“逆袭”密码

年龄: 病症:乳腺癌 就诊医院:焦作中海中医肿瘤医院 治疗方案: 中医中药

乳腺癌,古称“乳岩”“乳石痈”,《外科正宗》有载:“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经络痞涩,聚结成核。”指出情志内伤、气滞痰凝为致病之基。现代医学统计显示,乳腺癌位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首位,与激素水平异常、遗传易感性、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患者早期多表现为乳房无痛性肿块、皮肤凹陷,中期可见乳头溢液、皮肤橘皮样变,晚期则见腋下淋巴结转移、骨痛、消瘦等恶病质征象,舌质暗紫或见瘀斑,苔黄腻,脉弦滑,属中医“肝郁气滞”“痰瘀互结”之证。

  当前,西医以手术切除、放化疗及内分泌治疗为主流,虽可快速缩小病灶,但易致免疫功能抑制、骨髓毒性等副反应。中医则遵循“疏肝解郁、化痰散结”之法,如《医学入门》所言:“治乳岩者,当先调肝脾,次化痰瘀”,既化解局部痰瘀毒邪,又能调和气血,固护正气。二者结合,可兼顾病灶控制与机体功能恢复,为晚期或抗拒手术的患者提供新路径。

  就诊情况

  2024年9月9日,49岁的邱某因发现左乳肿块并伴有破溃,在家人陪伴下来到了焦作中海中医肿瘤医院,寻求中医保守治疗。

  张医生询问后得知邱某于2023年11月无意发现该肿块,并在2024年1月确诊为左乳浸润性导管癌。其因担忧手术及放化疗副作用,拒绝了西医建议的手术及化疗,转而寻求中医保守治疗。

邱慧红1.jpg

  刻诊

  症状:左乳弥漫性肿大,皮肤溃烂面积约4cm×3cm,表面覆黄褐色坏死组织,恶臭明显,窦道渗液,腋下未触及肿大淋巴结。舌象:舌红绛,苔黄燥;脉象:脉弦数。

  中医辨证:热毒瘀结、气血壅滞。

  此症因情志郁结,肝气不舒,气滞血瘀;复因饮食不节,湿热内生,热毒壅滞于乳络,与痰瘀互结,久而化腐成痈,发为乳岩。热毒炽盛,灼伤脉络,故见溃烂流脓。

  辅助检查

  病理报告: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三阴性)。

  乳腺超声:左乳实性占位(5.8cm×4.5cm),边界不清,血流丰富,BI-RADS 5类。

  中药方剂:

  消瘰丸、紫花地丁15g、蒲公英15g、连翘15g、金银花15g、白花蛇草20g、冬凌草15g、猫抓草15g、夏枯草15g、山慈菇15g、姜半夏9g、陈皮12g、炒鸡内金15g、醋香附15g、醋延胡索20g、郁金12g、柴胡15g。

  方解:

  清热解毒,抗肿瘤:紫花地丁、蒲公英、连翘、金银花、白花蛇草、冬凌草,均具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功效,部分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作用。

  化痰散结,软坚消癥:消瘤丸、猫抓草、夏枯草、山慈菇,能化痰软坚,改善肿块质地。

  活血行气,调畅气机:醋香附、醋延胡索、郁金、柴胡,疏肝理气、活血止痛。

  健脾和胃,固护中焦:姜半夏、陈皮、炒鸡内金,有助于燥湿化痰,健脾消食,减轻清热解毒药对脾胃的损害。

  疗效

  2024年9月9日:患者初诊并开始口服上述中药方,同时配合瓦博治疗。

邱慧红2.jpg

  治疗10天后:肿块明显缩小。

  服用中药30剂后:破溃创面明显愈合,肿块进一步缩小,临床症状持续改善明显。

邱慧红3.jpg

  服用中药80剂后,邱某左乳溃烂创面基本愈合,肿块缩小近80%。舌象转淡红、苔薄白,脉象和缓,提示热毒已清、气血渐复。张帆医生强调:"目前疗效显著但尚未根治,建议继续以消瘰丸为基础方,辅以中药巩固。虽三阴性乳腺癌对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不敏感,但中医辨证施治可调节肿瘤微环境,后续将随症加减方剂以平衡攻补。"患者握着病历本表示:"现在每天都有好转,我已完全信任这个中西医结合方案,一定坚持服药配合治疗,争取彻底恢复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