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咨询:17739521333 工作时间:9:00-18:00
  
首页>>肿瘤百科>>其他疾病

肿瘤诊断观念的转变及趋势

文章来源:张 发布日期:2022-09-20 点击次数:(454)次
    人们对恶性肿瘤的认识和诊断理论及技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渐进的演进过程。应该说肿瘤疾病的诊断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息息相关。它们是肿瘤学基础与临床诊断水平得到发展和提高的主要推动力,也是促进肿瘤诊断观念转变的主要因素之一。
 

    包括传统中医在内的原始的、最初的肿瘤疾病诊断,主要工作是收集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表现等临床资料,临床医生对肿瘤的诊断主要依赖于详细、完整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系统分析,从而得出临床诊断。可以想到,如此获得的肿瘤诊断只具有肿瘤诊断的最初级水平,其准确性基本无法考究。时间进入到20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检验医学、放射影像医学、病理学等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进,人们对肿瘤的认识和诊断水平发生了显著的提高。肿瘤诊断已经从最初的从机体确定有无肿瘤水平而逐步发展到组织、器官水平、细胞水平、分子基因的肿瘤分子诊断水平。例如,肿瘤病理学诊断,就是典型的依赖病理学自身的发展与病理技术、科学技术的进步互为促进。

    肿瘤病理学诊断最传统、最基本的技术是采用肉眼和大体形态学观察,利用光学显微镜进行组织、细胞形态学的观察。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先进的免疫病理学、电子显微镜技术、图像分析技术、染色体核型分析、原位杂交技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光谱分析、聚合酶链反应、Southern印迹杂交法、Northern印迹杂交法、Western蛋白印迹、组织芯片技术、显微切割技术,以及全基因组、转录组测序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技术使分子病理学诊断有了划时代意义的发展,使肿瘤诊断已经超越了临床诊断的水平,并很好地满足了肿瘤的形态学分类、亚型分析、分子基因水平的分类、精确确定疾病侵袭范围、评估肿瘤预后和指导临床用药等指标的综合效应。

    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诊断过程也很好地解读了肿瘤诊断学发展、演进的观念转变和进展趋势。早期的肺癌诊断以影像学结合光镜组织病理形态学为主,对肺部肿瘤的分类也依赖于光镜的形态学观察,其疾病诊断也具有明显的形态学标记,如鳞状细胞癌、腺细胞癌、肺大细胞癌和肺小细胞癌(SCLC)等。随着对肺癌临床疗效的观察,SCLC具有与NSCLC明显不同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后经免疫组化等免疫病理学技术证实,肺癌可明确地分为NSCLC和SCLC两种截然不同的病理学类型,其生物学行为、治疗原则、疾病预后也具有显著的差异。此后的研究中发现,即便是在NSCLC的治疗方案中,不同组织学亚型肺癌患者在总疗效大致相似的情况下,非鳞癌患者应用培美曲塞联合顺铂的疗效优于吉西他滨联合顺铂;而在鳞癌患者中,吉西他滨联合顺铂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提示对于不同组织学亚型可能存在差异。

 

    与之研究一致的其他结果也提示:对药物可能产生影响的ERCC1、RRM1、B-tubulin和TS等指标进行检测,这些检测结果均可以较好地指导临床用药,具有较好的治疗个体化作用的萌芽状态。对肿瘤组织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测诊断,较好地克服了传统诊断的不足。对于肿瘤的进展,以肿瘤患者基因、蛋白的表达状态来选择治疗方案,更值得我们关注。晚期NSCLC的治疗采用化疗和靶向药物治疗,对靶向药物的选择最早依赖于临床观察的“优势亚群、优势人群”的筛选,经过大规模的临床观察和分子病理学的检测,明确NSCLC组织中18~21号染色体的突变是临床应用靶向药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明确适应证,由此,将NSCLC的病理学诊断引入分子生物学水平,是真正意义上肿瘤内科药物治疗针对NSCLC异质性的开端,也是真正意义上NSCLC的个体化治疗的开始。2006年ASCO年会上,所有学者都认为肿瘤治疗已经进入基因指导下“个体化治疗”的新时代。不同类型及分子生物学特点的NSCLC对治疗的反应是不一样的,不同人群当以分别对待。根据不同的肿瘤病理类型、肿瘤分子生物学检测及靶向治疗药物与化疗药物治疗的特点,选择、推荐不同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