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咨询:17739521333 工作时间:9:00-18:00
  
首页>>肿瘤百科>>肠癌

超声内镜诊断肿瘤的方式有哪些?

文章来源:张 发布日期:2022-11-05 点击次数:(656)次
    目前内镜诊断肿瘤的方式已由过去的发现肿块、常规活检、明确病理转变为向异常黏膜表面形态、腺管形态、微血管形态直至直接观察细胞的方向进展,内镜技术的进展明显促进了早期肿瘤的发现,从而提高治愈率,降低了死亡率。
 

1﹒全结肠电子内镜


    目前几乎所有指南均将全结肠电子内镜列为首选检测手段,不仅直接观察大肠黏膜的病变,还可以活检对病变部位进行组织学评价,同时还是大肠癌术后随访的主要手段。
 

2.放大内镜及染色内镜


    放大内镜结合染色技术可清楚显示肠黏膜表面隐窝的形态,可观察到大肠黏膜微细结构,如腺管开口形态。常用的染色色素为靛胭脂,直接喷洒,隐窝着色而显示形态和大小,病变组织均不显色。美蓝染色直接存留于病变处,显露微小病变。该技术可大致确定病变的组织学分型,符合率达95%。
 
 

3.窄带影像


    窄带影像(NBI )是随着早期癌内镜诊断技术发展应运而生的一种内镜诊断新技术,着眼于黏膜表面的细微腺管形态( pitpattern )及微血管形态( capil-larypattern )的观察,它操作简单,耗时短,通过清晰地观察黏膜微血管结构,有助于疾病的诊断、预后判断及治疗策略的选择。目前认为其可较大程度地替代染色技术,改善色素内镜的不足。多项研究均报道NBI技术下靶向活检可明显提高结肠癌的早期诊断率。但是NBI技术下对图像的分析存在较大的主观性,随着内镜分辨率的逐步提高,NBI诊断的正确率有望进一步提高。
 

4.自发荧光技术


    当人体组织暴露于如紫外光、蓝光或紫光等短波长光时,组织内一些成分会散射自发荧光( autofluores-cence,AF )。早期研究表明,肠道内正常和异常组织的自发荧光谱有很大不同。经过10余年的研究发展,新的自发荧光内镜可以提供内镜直视下的AF图像(AFI ),有助于区分消化道正常和异常病灶,提高异型增生和早期癌的检出率。采用AFI来发现结肠的肿瘤病灶,AFI下病灶的边界更为清晰,可以更好地识别普通内镜下很难发现的小病灶。AFI诊断结肠肿瘤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81%和89%。荧光内镜技术的临床应用可以更精确地引导活检,提高诊断的准确率,但仍有一定局限性,目前荧光内镜对组织所产生的自发荧光仍缺乏敏感性,其图像质量有待提高。该技术在更多的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结果验证后有望成为临床实用而普遍的辅助诊断工具。
 

5 .共聚焦内镜


    共聚焦内镜是微型共聚焦显微镜与标准内镜联合,使内镜成像放大1000倍,可在活体看到细胞和亚细胞结构,还可以看到黏膜表面以下250um深度表现。目前国内外该技术刚应用于临床,其临床有效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6 .超声内镜


    超声大肠镜具有超声显像的功能,能观察结直肠及周围的横断面,显示肿瘤的侵犯深度,判断有无淋巴结转移,进行TNM分期等。目前应用的超声内镜有两类︰一类是内镜前端安装超声探头,比较适用于较厚的病变或腔外病变的诊断,但进行超声探查的同时无法进行内镜的观察﹔另一类是通过内镜的活检孔插入细口径的超声探头,主要适用于表面型病变和较浅病变的观察,优点是容易插入,在内镜观察的同时实施超声检查,还可以同时进行活检。